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穿越崇祯搞改革 > ——014章 宋应星

西苑的中海西边正在热火朝天的建工厂,北海西边的兵营到是建的快,原来的库房改动一下就是营房,中间的虎房豹房拆了,空地平整就是操场,东十二库房做营房,罚脏库做兵器库,还余下一大落房子。

内厂买的孤儿一个月不到已经有两千多个,说是买,其实大半都是自己跑来的,不是孤儿,是家里人偷偷的送到皇城的,为什么?要知道大明朝的这些年是小冰川时期,特别是北方,冬天冷死,夏天干旱,农业减产绝收,普通人家生活太难了,一家人都吃不饱,到处都有饿死人,天天都要饿死人,穷苦人家还能图个啥,活命都行啊,卖给富贵人家当奴仆,人家还挑三拣四,并且卖了就再也不是自己的孩子了,成了人家的财产。皇帝要孩子干啥?大不了做太监,其实做太监也是要排队的,不是想当就行的。内厂的人说了,不是做太监,是皇帝要培养私兵,做天子亲兵,皇帝的亲兵不是锦衣卫吗?现在可不要普通人的子弟,要世袭的,恩荫的。管他个啥,只要皇帝要了管饭就行……每天络绎不绝的都有人送来,搞得内厂的人也挑三拣四了,什么你的体质不好啊,你太木讷了,让有的老百姓火气大了就骂,皇帝要孩子当兵,多好的事,就是你们这些死太监刁难等等,等等。就是岁数大的十五六的不多,主要是些十二三岁的,岁数再大的能干活了,父母舍不得……女孩子更是多,基本都是家人送来的,你想啊,要是养不活卖给富贵人家做丫鬟,能有几个能出头,给了皇帝不就是宫女吗?所以家境差不多的让女儿来,以前可是都从江南选秀女的,好皇帝啊,这一次在京畿选了,只是为嘛不要缠脚的,就是这一条才挡住了许多人的路,否则现在一两万都有了,内厂的人对小女孩更是挑剔,模样不好的不要,缠脚的别提,这一条可是皇交代的,最后呢,太小的不要,现在也有三百多名了。也是岁数大的没有,五六岁的多,十来岁的都很少,七八岁的家境好的人家,女孩子已经缠脚了,内厂不要,穷人家的孩子,十二三岁能嫁人了,十来岁模样周正的又不缠脚的少之又少。所以五六岁七八岁的有了二百多,十来岁的只有六七十个,并且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孩子。

男孩子在西什库兵营里,女孩子在承华殿,玉熙宫,整个西苑已经用墙圈了起来,和兵营,工厂分开,人多了容易出事。

皇城内到处都在搞基建,宋应星就提议建几个窑来烧砖瓦,崇祯一听就说要大搞,在玉河,在积水潭,在城外几个地方都搞,说北京城以后要大建设,需要的砖瓦海了去,河底湖底起起土只当清淤了。这样这些半大的男孩子就去搬砖了。女孩子呢,宋应星搞一些猪毛,让她们黑的白的,长的短的,挑出来做油漆刷子……崇祯又一听说:这样,这样用木头做成一个小刷子……再用配方:2\/3的小苏打、1勺细海盐、1到2勺胡椒薄荷精、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后开始加水。搅拌至合适的浓稠度后,倒入瓷罐密封保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然后呢再这样……得,大明皇家的牙膏牙刷出世了。

崇祯想,这个宋应星若不是要写《天工开物》,没准还是一个手工资本家的料啊。又问起烧砖的事情,宋应星说砖匹好做,和泥,用模子扣出来凉干就是,烧窑柴火木材不足,崇祯说,制砖匹以后可以搞出机器来做,烧窑咋不用煤呢?宋应星说煤价太高了,普通百姓做饭都用不起,都是富贵人家买了取暖,用来烧火夹道的。

崇祯立马来了兴趣,北京门头沟不是就有大煤矿吗?谁让自己前世最喜欢统计这些地理,矿产什么的,煤矿地点自己都知道,说好了,过两天去门头沟瞧瞧,顺便选个地方开煤矿,开一个钢铁厂。说不了皇家马就要垄断京畿地区、甚至整个北方的煤炭钢铁行业了。

“咚咚”,“咚咚。”

“皇,你来了,奴婢给你叩头,好久没有看到你了。”

崇祯回头一看,是卫云卫广两个小子,近一个月的饱饭,都壮实了不少,说道:“在这里还好吧,让你们搬砖是暂时的,先锻炼锻炼身体,房子建好以后,朕要亲自培训你们,让你们做朕的近卫军。”

弟弟卫广抢着说:“皇,只要能吃饱饭,干啥都行。”

“你们是朕要培训出的一个战无不胜的新军,好男儿志在四方,朕要带你们去开疆拓土的,要有志气,要去做将军,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去吧,过两个月朕就开始训练你们。”

回头对宋应星说道:“咱们现在去兵仗局看看,看看大明的火器制造。”

兵仗局在西苑玉河桥南中海东面靠宫墙处,是明代内监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及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掌制造军器。明初火器的成造主要由内府兵仗局负责,正统以后渐由军器局分造。兵仗局所造盔甲军器有九十余种,火器四十多种。其火器主要供给各边关使用。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该局的工匠人数基本在一千七百人左右,最多时达三千多人。

内府兵仗局是明代很重要的军事手工业,它与军器局、南京兵仗局、各地方卫所的军器生产共同支撑起明代的军事工业,并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兵仗局所造兵器有时成为各卫所成造兵器的标准。可以说是大明最大最好的兵工厂了。

崇祯和宋应星,卢九德,王承恩及侍卫,进了兵仗局,不顾管事太监的阻拦,到各个兵器作坊转了一圈,仔细的看了各类兵器的打造。问了管事太监,现在有工匠一千五百多人。遗憾的是机器水平还是太低,基本是手工人力制作。并且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一个单独的作坊,各自做各自的不交流,不偷看,偷看是偷师,要被惩罚的,这样其实就是一个手工作坊的集中地罢了,当然,这里的师傅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和地方卫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师傅都是不是军户籍匠户,是自由的,所以说再用脱籍的承诺也打动不了他们,都是有手艺有本事的人,人家到哪里都可以开铁匠铺,很容易挣钱的,都高傲的很,管事太监也是客客气气的。

013章完

朋友们,求收藏,求鲜花,人气太低了,网站不给签约,本书怕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