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穿越崇祯搞改革 > ——015章 兵器 脏银

崇祯想了想,对管事太监说,兵仗局还是要改革,否则朕所做的一切就没有意义了,你去把所有工匠头都叫来,徒弟伙计就不用来了,这里也站不下那么多人。

等人到齐了,有二百四十来人,都是工头师傅,每一个人都负责打造一种兵器,其中有八九十人是打造火铳的,七十多人是铸造火炮的。火器主要卖给边军,本来是兵部划拨的,但是太监们要边军拿钱买,然后再孝敬各级管事的官员将军,说穿了就和后世的吃回扣一个道理。其他八十来人是打造刀枪剑戟主要供应禁卫军和京营使用,一样要拿钱买。

明代的兵器制作,刀矛、弓箭盔甲基本是地方卫所的军户工匠按定例制作交,然后再由地方大员分配,官员将军们克扣工钱和原料,因此质量很差,同时这些地方卫所的匠户生活的也最差,连普通军户都不如,军户们虽然一样的受到长官盘剥,大都成了佃户,但是毕竟自己种地,多少有些收成,而卫所匠户只能靠级怜悯发到一点点的口粮过活,如同乞丐一般,并且不能脱籍,不能转行,世代相传,普通的农户也看不起,成了大明最低下的人群。生活无保障,原料质量差,还缺斤短两,能够打造出来好的兵器才是怪事。所以到了明末时期,就成了应景凑数的,边军根本不用,需要兵器都是克扣饷银军费到兵部购买,并且不是全部武装军士,只供给各军头们的家丁使用,其他的兵士,吃空额、扣军饷、喝兵血,也只是凑数的,军服兵器多年不换,也是如同叫花子,毫无战斗力可言,所以才被后金军追着打。

好的兵器出自工部军器局和皇城的兵仗局,这可是一块大蛋糕,于是明末的六部之中和户部管的钱粮、兵部管的兵器成了最肥的差事,太监、官员、将军们相互勾结,下其手,所贪巨量。这些事后世论坛交代的清清楚楚,所以崇祯知道要想改革兵仗局,必然要先收拾这些太监们。

看着众人站好,崇祯大声说道:“内廷改革,兵仗局是最后一个,也是朕抱有最大希望的地方,大明的中兴需要你们。常言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宋代的完颜女真打下了卞梁,就是河南开封,俘虏了宋朝的皇帝宫娥。今天的建州女真又打下了辽东,天启年间袁崇焕用红衣大炮打死了奴酋努尔哈赤,因此,朕要亲自管理兵仗局,要制造出更多更好的火器,武装一批纯火器部队,扫平女真。以后整个兵仗局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做业,以后就做大明皇家兵工厂,要扩大数倍,从这里一直到西华门西苑门全部建为工厂,南尚善监,甜食房搬到别处。后面的秉笔直房划给你们和家属做宿舍。要求是不得随便离开工厂,吃住在这里,子女可以在北海学堂,家属不能离开,可以干一些活,给工钱。有不习惯的可以去东城机器局,管理相对松一点,也可以不干了回你们家乡单干,也可以去工部军器局,军器局也和皇家兵仗局分开了,还是按照以前的管理、工艺制作,等两年在改制。”

“是不是以后就不能走出皇城一步了,那不是没有自由和犯人一样。”有人问。

“以后的生产程序是各自生产一段,比方说生产枪托的只做枪托,生产铳管的只做铳管,不可串场,并且是要引进机器来批量生产。想出门逛街,一个月只有两天可以出皇城,不许在外面过夜,还要有西厂的人跟着。”

“你们各自回去和徒弟伙计家人说和,不能适应的马离开去其他地方干,西厂给你们搬家。”…………

工匠们散去,兵仗局掌印太监赵孟翔问道:“皇,我们几个管事的怎么办?也要重新安置吗?”

“宫廷改革,内监二十四衙门暂时除了司礼监和御马监外,全部裁撤,划归内务府,各管事太监重新安排是半月前就定制的。”

“可是,奴婢在兵仗局已有多年,到了内务府……”

“住口,你既然是朕的奴才,就要无条件服从。”

卢九德立即前:“赵孟翔,你想造反吗?如此与皇说话。”

赵孟翔扑通跪下:“奴婢不敢,实话实说,这里还有一批金银,不全是奴婢的,有朝中大臣的分润,还有宫内……”

崇祯冷眼看去:“朕知道,这里所造兵器是由兵部划拨使用的,但是你们和大臣勾结,发到部队各营仍旧要拿钱买……说,有多少,宫内分红的是谁?朝中的等一会你和东厂的人说。”

赵孟翔:“现在宫内的大太监都是皇刚提拔的,没有人分润,是以前所留,皇登基以后,清理魏公公,接着又改制,东厂西厂定的紧,财物都拿不出宫,所以都寄放到奴婢这里,兵仗局平常少有人来,以为这里安全……”

“明白了,就是魏氏时期,宫内大太监的积累,这就对了,魏氏风光一场,怎么临出宫时带走的财产只有四万多两银子,原来都存在这里。有多少?”

“黄金五万两,白银八百多万两,都在甲字库,御用兵器箱子内封着。皇,奴婢去了……”

说完,转身,“咚隆”,撞墙而死,正好有几个工匠头走来看到,吓得急忙退下了。

“九德,这里的事先不要传出去,金银清查以后放到西华门御用监银库。以后皇城内皇家的所有工厂、库房和工人宿舍都要有西厂派人登记造册和守卫,任何人不得私自挟带任何物品,不经批准也不得相互串门,违令者杀。”

“宋应星,这些天你在西苑坐镇,等毕懋康到,没事了可以到这里研究一下工艺改良,以后要使用机器设备,搞流水线,搞标准化生产,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工匠们想走的自愿,朕会下旨再从地方卫所和民间招募一片工匠的。”

崇祯看了一眼刚刚赶来的司礼监太监曹仁化淳说:“走吧,回宫。”

015章完

求个收藏吧,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