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玄幻奇幻 > 天地任我行之二 > 第149章:西洋人的“修仙路”(2)

第149章:西洋人的“修仙路”(2)

回讲到众人从西洋人对太乙金华宗旨的痴迷程度来了,这绝对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修真法门”。

第三章:“回光守中”吕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

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

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哇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这说明生死幻灭只在一瞬之间,灵魂离体而执念于魄,则化为幽灵。

故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此是贯彻三教工夫。此乃玄门修真之道,教人如何超脱生死,不入轮回!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此光乃宇宙观中的暗物质与暗能量,必须同频共振才能互相吸引。

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

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下手功夫,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功夫始终如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这说明,打坐炼气时不仅能通过凝神静思来锤炼精神力和意志力,而且还能提炼气化神的效率。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这说明儒、释、道三家都认为静心凝神能让人发现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东西。

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躯,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的到头!说明打坐炼气和静心凝神不能太急躁,否则浪费时间且无效。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念亦至焉,何能一而一下也,又何能忽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

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盖以大开眼,则远视,而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说明打坐炼气与静心凝神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三心二意。

看鼻端,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去,不只管把线看也。说明打坐炼气是看鼻端只是形式主义,真正的是要静心凝神,心无旁贷才有效。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眼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起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

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意,活甚,妙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初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境,此是正观。

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这体现了“佛家”常说的“湮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实际是一种“打坐炼气”的“玄妙法门”。

第四章:“回光调息”。吕祖曰:“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即呼吸。

气息者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倾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倚是也。呼吸相随,妄念徒生,想多了劳心费神,有害无益。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

一有声,便初浮不能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动则炁动。定心必先之以养炁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炁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

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炁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

故母鸡随有时外出,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间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

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这说明佛门高僧“坐禅入定”,靠的是如何将心态与呼吸协调。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

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

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

凡坐需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在息。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

虽然心用在息,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即用神识内窥,而非用耳目视听。

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

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这说明要治疗因魂不守舍或体魄受损导致的昏聩,可通过神识内窥来进行调理呼吸。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