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穿越崇祯搞改革 > ——019章 卫所 军户

紫禁城皇城重华宫经筵堂:“地球仪,世界地图,千里眼就放到这里,以后大家都可以看看,看看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的发明吧。这是军国利器,行军布阵,开疆拓土有用的很。常言说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游牧鱼猎民族,骑射冲锋有着天生的优势,我们的边军打不过,失了辽东,现在后金军又压到了锦州宁远,这几个葡萄牙人是兵部孙元化找来铸大炮的,用大炮对付满人的铁骑,还有宋应星、汤若望,朕认为他们都是很有实际学问的人,他们会定期来此给大家讲授新学……”

“皇,为政者应勤修仁德,圣天子有百神护体,自可让宵小远遁……”

“放屁”,崇祯勃然大怒:“你有仁德是不是,那么朕就派你去宁远,你能够让后金军远遁五百里,还我辽东失地吗?”

“吾等饱读诗书,怎能做杀敌之事。……”

“不要以为你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就可以享受天伦了,岳飞,文天祥,还有徐光启、孙承宗等阁辅,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比你更知道忠君爱国。革去你的功名,到锦州充军去。走了,回宫去。”

身后的侍卫太监,一拥而,推开一众士子学生,让出一条路来……

内阁次辅孙承宗听说了,急忙赶过来问道:“来大人,周大人,怎么恁不小心让这些急躁的学子进去乱说话啊,皇的心大的很,我们跟不啊。”

来宗道说:“我们两个也是听的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哪知道那些学子们就喷了出来。”

自此来宗道和周道登两人都有了退意,已经六七十岁的人了,回家养老吧。

文渊阁内,内阁首辅徐天启召来自己的学生,兵部侍郎孙元化问:“铸炮之事怎样了?”

孙元化道:“葡萄牙人言,炮要及远,非大不可,然铁炮大了必然沉重,难以搬运,就是用京畿道遵化的精铁铸造也有好几万斤,只能放置城墙防守,不可野战使用。葡萄牙人是使用的青铜做炮,然而铜价之高,却不是我户部财政担当得起的。前些天内廷兵仗局过来一些工匠,所以现在主要是打造鸟铳。这些葡萄牙人现在让皇招到内廷去了,说是要他们先在皇城和工匠讲授西洋知识,以后还要在天津建设造船厂,招募工匠造海船。”

徐光启道:“难得皇如此爱好此类实际的学问,如此关心国计民生……我等臣子切不可腐儒,须要好好的配合……前些天和皇计议裁撤地方卫所,阁部议定就由你来主持,会同户部、兵部,核查在册军户、匠户和地亩,万不可造假,这可是皇亲自实行的大政。”

卫所制度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此法的实行,须有一套能保障军队数目的户籍制度配合,来维持卫所制的运行。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初期的来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这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黄册编造之後更加以确立。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水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各卫以工匠生产,即军卫匠户。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後,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到了明末,经过世代相传的剥削,军户和匠户基本都成了各级军官们的佃户,成了长工。大批军户逃亡,宁可进山林,做黑户,做土匪也不愿受军官们的役使和盘剥,而各级军官也乐得名正言顺的侵占了他们的田地和朝廷拨给的饷银,瞒情不报,册户口和实际人数相差很远……卫所军士吃不饱、穿不暖,活成了叫花子一般,哪里还是军队?还有战斗力可言?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们中的军籍匠户更是最苦的阶层人员,连叫花子都不如,叫花子是贫困农业人口,收成不好时,能够出外讨饭,而军籍匠户是不能离开的,离开了所在卫所就是逃兵,抓住了会被惩罚,所以崇祯搞改革,发展皇家内厂产业,这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孙元化道:“地方卫所早已糜烂,说是军队,毫无战力,倭寇之乱时已不可用,每年还要户部给付粮饷,朝廷财政之所以入不敷出,这也是其中一个,再不是国朝初年,不费百姓一粒米,而养百万兵。只是百余年来,繁衍生息,人口庞大,军中将官多出于卫所世袭,和边军将士的关系错综复杂人,若是全部一刀切了,全部裁撤,必然生乱。皇要工匠,骤然几万、十几万人都来了京城,若是安置不了生活,也会……”

徐光启道:“皇开办内厂,发展工业,所生产的食品、服装、酒类、肥皂、火柴、首饰、玉器、家具等,在京城、保定、天津、太原……销售的很好,断不是皇心血来潮一时起意的。卫所的匠户,生活的实在艰辛,所造的兵器、盔甲,因为司克扣原料和工钱,也多不能使用,就先从京畿、直隶、宣大、山西的卫所开始,首先统计裁撤匠户,凑个五千户来京城,加入皇家内厂。以后的卫所,主司屯田,按土地肥沃贫瘠缴纳实物粮食即可,军官职称暂时世袭保留,军户们,若是皇内厂需要人,优先从比较贫瘠的卫所脱籍去皇城,转为皇家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