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科幻网游 > 殿下有疾 > 第222章 至此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谢雁归身为武将,在战场征战多年,很清楚物资对于作战的重要性。

然而,谢夫人的书稿却记载着,在谢家与十万靖羽军出征后,负责粮草、武器以及药物供应的官员,竟全部因为各种事宜,不得不临时更换。

此乃行军大忌,须知如此情况下更换,许多供应都会出现问题。

可偏偏是不得不更换,以至于就算大忌也没有办法,据传这是明德帝自登基之后,第一次在朝堂发怒。

他责令各方务必要将问题降到最小。

谢雁归看到此处,再度冷笑起来。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对于朝中那些个忌惮谢家的官员们而言,是个极好的机会。

别看明德帝发了火,但实际,这样的机会就是他送到那些大臣手里的。

从前那些官员就总在朝堂伺机说一些对谢家不利的话,这次有了机会,他们必然会好好利用。

那些人甚至不需要动什么大手脚,只要在各项所需的公文,稍微刻意地怠慢那么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极大影响。

而这样的事情,是无法让人挑出错来的。

谢雁归从十四岁起,就成了辽北的主将,如此事情,她曾经就经历过。

既然无法让人挑出错来,她干脆在回京都的时候,直接门将人狠狠打了一顿,为此不少朝臣都奏疏参她,说是她仗功生事。

可她的确是有功劳,加明德帝在众人面前,素来对她颇为偏宠,这件事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有过这样一顿毒打后,那些人再不敢背后有这些小动作了。

可惜,谢家的其他人却再没有这样的机会。

书稿提到那些官员不敢做得太明显,因为端坐于龙椅的明德帝,对谢家颇为维护。

正如这些年,他在众人面前对待谢雁归那般。

每一次,在他维护过谢雁归,帮着她说话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对她生出不满。

当时的谢家亦是如此。

不仅仅朝中的人,就连其他军营里的,全都对谢家有意见。

那时候,大靖建立不过十几年,虽然渐渐安稳,可国库虚空,导致其他军中的军饷发放不及时,各地的将士们时常饥一顿饱一顿。

不知军中的将士们从哪里听说,靖羽军的军饷从未有过拖延,而且靖羽军的将士不仅能够吃饱穿暖,甚至还有肉吃。

越来越多的人,对靖羽军跟谢家生出怨恨来。

可他们哪里知晓,之所以靖羽军能够吃到肉,全都是因为谢家人用自家的银子买了猪仔养大,才有了肉。

谢家之中,从家主到家主夫人再到他们的儿子,这所有人的积蓄,几乎都贴补给了将士们。

他们想方设法地让将士们可以吃饱穿暖,用肉来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好让他们去到战场对敌时,能够拿出最好的状态。

那些杀猪得来的肉,他们自己都没吃过多少。

这样的事情,换到任何一位主将身,都是不可能的。

阴谋之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辽北的谢家人跟靖羽军要面对的是辽人几十万大军。

然而,他们的粮草供应不,武器供应不足,药品也有所短缺,就连该来驰援的军队,也迟迟不见踪影。

他们陷入了绝境。

若当时,谢家跟靖羽军选择后退,去到辽北之后的关卡,与关卡内的将士们汇合,完全可以阻挡辽军继续进攻。

但这样一来,辽北的百姓们就会死在敌军的铁蹄之下,属于大靖的辽北,就会成为敌军的土地

换做旁人,或许甘愿留下千古骂名,也想要保命。

可无论谢家人还是靖羽军,都有着自己的风骨,他们守卫了辽北,就是守护了自己的家人,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退!

书稿到此,又多了一些标注,指明了当年刻意阻碍粮草、武器以及药品押送之人,分别都是谁。

冯家跟李家的家徽,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谢雁归忽然皱起眉来,因为在这一页之后,书稿的字体有了变化,不再是鬼画符那般,而是工工整整的。

最下方有一行小字标注:得师姐书信,受委托赶到辽北边关,代替她记录,直至大战最后。

师姐嘱托,将书稿以及收集到的物证存于匣中,托付师父保管。

以此页为起始。

谢雁归的视线回到这一页的最方,她心头的那股郁气再次凝结,喉间的腥甜气息也变得更重。

看过手稿的她清楚地知道,至此便是大战开始,所以早就预知了一切的娘亲,在不可挽回的绝望之中,只能采用如此方式,留存一切。

后面的事情,书稿是这样记载的。

没有支援,缺少粮草、武器以及药品,谢家夫妇携四子以计困住敌军数万。

为防止敌军破城,谢家人与靖羽军只携带些许口粮,将其余粮食留给城中百姓,以破釜沉舟之势出城迎敌。

我站在城墙之后,将此情景铭刻脑海之中,我看到靖羽军接连倒下,看到谢家的盛世康安倒下却又站起。

我听到城外刀剑相撞的声音,听到武器刺/入/身体的动静。

这场仗打了几天几夜。

靖羽军之英勇,吓破了辽人的胆,辽人的残兵在新一天的破晓之时落荒而逃。

城外安静下来,陆续有百姓来到城墙,探头向下看去。

朝阳初升之际,城外尸横遍野,谢氏夫妇相互扶着正站在城外的护城河前,向远方眺望。

辽军退去,百姓们欢呼着,敲锣打鼓地开启城门,想要迎接谢家人跟靖羽军回城

我随同人群来到师姐跟谢家军面前,他们满是血污的脸停留着欣慰的笑容,竟早已死去多时。

那如山一般的尸骸中,百姓们找到了师姐的四个儿子,他们的身无一处完好,手中仍紧握着兵器。

十万靖羽军,魂归辽北。

我听着百姓们的嚎啕大哭,也跟着落下泪来,与他们一起为师姐一家以及靖羽军收尸。

驰援的军队珊珊而来。

明德三年,我携师姐亲笔所书与我之后记录回山,至此,世间再无靖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