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玄幻奇幻 > 从霍元甲开始 > 第二十章 首尾始末(4200大章)

第二十章 首尾始末(4200大章)

“我准备造反,张总督你一起吗?”

余恪话音未落,门口走进来一人:“张大人,你我同僚两年,可不要让我难做啊。”

“刘永福?……余恪,你竟然早就准备造反?”张之洞满脸难以置信。

余恪淡淡道:

“张总督,话不要说得这么难听,汉人造鞑子的反,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您从没听说过吗?”

“这满清朝廷哪里值得您效忠?”

张之洞质问道:“你就不怕弄得民不聊生、神州陆沉吗?”

余恪语气激昂,反问道:

“我不造反,百姓就聊生了吗?”

“我不造反,慈禧、李中堂就会励精图治,停止争权内斗?”

“我不造反,法国人、英国人、俄国人、东瀛人,就不侵略神州了?”

“张大人,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还不明白?从古至今,哪一次变革不伴随流血和牺牲?”

“大清都烂到根子里了。即便孔圣在世,也救不了大清!”

余恪负手而立,看向屋外阴沉的天空:

“清廷的气数已经尽了,而西洋各个强国以及东瀛,都比我们更早经历了政体改革和工业革命!”

“海对岸的弹丸小国东瀛,同治七年时才开始工业改革,至今不过二十年。国力就翻了十倍不止。”

“同治十一年时,就已不将我华夏放在眼里,吞并了我华夏属国琉球。”

余恪冷笑道:“而朝廷中那群碌碌蠹虫,只顾党同伐异,不理国事。这一点洋务派也强不了多少!”

“内那些身居高位的老夫子更是目光短浅,抱残守旧,以为靠一本论语便可治国安邦,屡屡阻碍洋务运动!有这些人拖后腿,大清何愁不玩完?”

“即便我不造反,这大清朝又能存续几年?”

“二十年?三十年?”

“鸦片战争到今日已有近四十年,这四十年满清朝廷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款?”

“难道要等到清廷将我华夏所有国土都送出去,再跟它一起陪葬吗?”

余恪回想起二十年后,慈禧独掌朝权。

义和团以“扶清灭洋”的理由打进京,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不让权给光绪帝,又害怕洋人扶持皇帝,于是默认支持义和团的行动。

而这正给了八国联军进京剿匪的借口,而慈禧居然直接跟八国宣战!

后来八国联军势如破竹,轻松镇压了义和团。慈禧又赶快求和,以签订辛丑条约,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卖国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余恪穿越到这个世界以后,最想杀的人非慈禧莫属了。

本来他还想着等自己踏入炼髓境界后,有了天下无双之武力时。

直接去北平刺杀慈禧,再顺手把李鸿章、光绪帝等一块儿弄死。

不过后来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要是慈禧现在就死在他手里,恐怕整个华夏就彻底乱了。

到时候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的场面将会提前来临,西方诸国也会趁机来分一杯羹。

余恪现在手里已经掌握了一支五千人的新军。

虽然新军名义是张之洞,而余恪只是新军的参谋,但对新军把控最深的人却是余恪。

新军成立至今,大大小小所有军务都是余恪在处理。

甚至连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他都参了一手。

新军的四个团长,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对他言听计从!

张之洞面色阴晴不定,望向余恪不知该说什么。

余恪语气稍缓:“张伯伯,跟我一起推翻清廷吧!有您帮助,大事必成!”

张之洞问道:“你想做皇帝?”

余恪有些惊讶张之洞会这么问,摇了摇头:

“不,我不想当皇帝。”

“那你造反做什么?”

“张伯伯,你知道卡尔马克思吗?”

余恪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本德语著作和它的译本。

译本封面写着五个熠熠生辉的汉字。

………………

时间回到一年多前。

余恪被任命为新军参谋后,最开始忙得脚不着地,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但渐渐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处理起军务来越发熟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缩减。

一个多月后,甚至每天都能抽出时间来练武。

于是余恪抽出时间,将妻子接到了身边。

像余恪这样,新婚不到十天就把妻子晾在一旁离家几个月的人,天底下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张书苑自然也满腹怨气,余恪走马任新军参谋没半个月。

张书苑就派人送信到广州来问,是不是天天在外面拈花惹草,不要他这个妻子了?

余恪收到妻子的家书后,连续七八天,每天写一封两三千字的信函送回佛山。

信中一边抱怨自己有多累,一边穷尽脑海中的土味儿情话,才好不容易将娇妻安抚下来。

张书苑带着贴身丫鬟来到广州。

见到余恪之前,本不打算给他什么好脸色看。

但当看到余恪劳累了几个月,瘦了一圈的面容后却忍不住泪流满面,直接扑到了他的怀里。

小别胜新婚。

两人回到余恪的住所,一处离总督府不远的二进小院,在卧房里缠绵了大半天。

这次张书苑主动的很,让余恪又解锁了几个姿势。

直到手下来到家门外请他回去主持公务,余恪才以大毅力脱离了温软的床笫的,告别妻子。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余恪每日三点一线:

早去新军校场和黄飞鸿一起操练新军,处理军务,抽空修炼武艺

中午去总督府向张之洞汇报工作,帮忙参谋一些军事方案,提出一些建议

晚八九点时回到家里,一般这时候张书苑已经煮好了饭菜,等他回来一起吃。

余恪不想妻子累着,于是让人雇了两个洗衣做饭的婆子、两三个丫鬟,来家里伺候着。

但张书苑还是坚持每晚亲自下厨,等他回来一起吃。

又过了半个多月,新军终于训练完毕,有了一些战斗力。

三个团,总计四千余人的新军,被派往位于中越边境的战场。

张之洞同样没打过仗,而且对待法军的策略是拖。

四千新军赶赴战场后,没有修筑防御工事,而是采取游击的策略,不停地骚扰法军。

但由于枪械装备差距悬殊,新军一开始吃了不少亏,有了些经验后,才抵住了法军的攻势。

余恪亲自指挥了几场战斗,取得了些许小小胜果。

他甚至亲赴前线,带领着两百二十名精锐新军布置陷阱。

等一队一百多人的法军中队落入了包围圈,立刻开枪便打。

由于对方的枪械更先进,使用的都是带有弹夹的击发枪,换弹速度快,射程远,精度高。

新军这边用的老旧燧发枪,开一枪后,要用十多秒重新装填火药和子弹,平均打一枪要用十几秒钟。

威力小,射程短,精度低,三十米开外就很难打中人。

而法军使用格哈1874步枪则要先进得多,采用的是纸包定装子弹,也就是黄铜子弹的前身,区别已经不大。

虽然也是打一枪就要重新换弹,但却比清军快捷的多,三四秒就够了。

所以,即便法军陷入了包围圈,却也没吃太大亏,只折损了十几人。

并且很快就反应过来,要从包围圈薄弱处突围出去。

余恪无奈,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他也早有预料。

只见他身披百斤钢铸重甲、手持一米五长的虎头闸刀,带头向着法军冲锋。

余恪一米九几的身高,看起来像个小巨人似的,力气又大,一步跨出就是五六米距离。

五六秒的时间就已经冲到法军面前,而这期间法军只来得及一次齐射。

作为炼脏武师,余恪的感知力远超常人,很轻松地躲过了射向脑门的子弹。

至于射向铠甲的子弹也懒得躲,反正打不穿。

飞奔至一个法国士兵面前,余恪随手一刀就将对方拦腰斩断。

随后,只见余恪整个人像是化作成了一团血色旋风,在二十几名法军中左闪右突。

不到半分钟,就杀光了身边所有的法国士兵,血流成河。

余恪甩了甩虎头大刀的血液,冷冷的望向剩余的法军。

余恪手下的新军士兵看呆了。都忘记了开火。

对面的法国士兵也直接吓尿了,哇啦啦的崩溃喊叫。

甚至都不敢再朝他开火,直接丢掉了手里的步枪,跪地投降。

余恪犹豫了一会儿,索性将剩下的五十多个法国士兵都剁了,一个也没留着。

俘虏?为什么要俘虏?

俘虏了这二十多个法国士兵,说不定法国一威胁,朝廷就会下令释放回去,甚至交出余恪这个罪魁祸首。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余恪并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赌李鸿章和慈禧的底线。

这一战后没多久,余恪大名响彻在两军之间。

毕竟自中法两国交战以来,法国还从未吃过这么大的亏。

以往的战斗中,法军一直凭借着装备的优势,压着越南和大清打。

虽然法军也有损失,但清军越军的伤亡至少是法军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余恪歼灭了一个法军中队后,法军自然无比暴怒,攻势猛增,给新军造成不小的损失。

张之洞知道余恪干了这么一件事后,有些无奈,同时也十分担心余恪的安全问题。

这小子是他的侄女婿啊,如果死在了战场他怎么跟表弟张晟交代?

张之洞于是勒令余恪回到广州,继续招募编练新军,并帮他处理新建成的枪弹厂一应事务。

尽早让枪弹厂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枪械和丹药,并建立起一条生产线来。

余恪回到广州后,又回到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新军校场枪弹厂家。

张之洞这个总督都不在,余恪自然不用再去总督府,需要处理的事务少了很多,所以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

枪弹厂的事务很不好处理。

虽然余恪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枪械知识,但那只是在使用方面,要让他凭空造出一款现代枪械来,根本不可能。

光是造出击发式步枪,就够为难他了。

枪弹厂已经招募到了二十几位铁匠、七八位木匠。

余恪把之前画的击发式步枪的图纸拿出来,给这些铁匠木匠师傅讲解了一番。

铁匠师傅们需要锻造各种枪械零件,枪管、弹夹、撞针之类的。

木匠师傅则仅仅只需要制造出枪托、枪杆主体,以及用纸浆做出子弹的外壳。

余恪把自己的要求说了一遍。

铁匠们纷纷表示问题不大,木匠们也表示轻轻松松。

第二天,余恪看到他们锻造出来的东西,却大失所望。

铁匠锻造出的各种铁质零件精度不够,很难严丝合缝,达不到要求。

至于木匠师傅倒给了余恪一个惊喜,制作的枪托比他想象的要好,只是还没有刷木漆,很容易磨损或受潮。

但子弹外壳,木匠师傅们却做得不够精细,有大的有小的。

越小的东西果然越难造。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虽然制造枪械困难重重,但余恪并不着急,慢慢来就是。

三个月后,余恪解决了子弹外壳的问题。

五个月后,子弹生产线建立完成,第一批大小相同的纸壳子弹产出。

九个月后,余恪才终于制造出了一把合格的击发式步枪。

这款由他亲手设计和制造的击发式步枪,被命名为定国号。

有效射程五十米,威力跟法国人的格哈1874步枪差不多。

在这个年代,算得是十分顶尖的枪械了。

又过了两个月,定国号步枪的生产线初步组建完成。

此时正是中法签署中法会订越南条款的日子,和前世历史中一模一样,只是签署的时间稍有差别。

余恪一心扑在枪械生产,对此事一无所知,还以为前线战事仍在继续呢,直到几天后才从海的汇报得知此事。

虽然不知道条款的具体细节,但却知道李鸿章这些软骨头慕洋派,为了所谓的良好信誉,不允许张之洞乘胜追击。

余恪气得将枪弹厂库房门口,一株一人合抱粗的枯柳,三拳砸断,又将树根砸的稀碎。

随后余恪来到新军校场,拉走了正在训练新军的黄飞鸿。

包下了城中一家酒肆,也不怎么说话,一坛子一坛子地往肚子里灌酒。

余恪眼神从愤怒、郁闷变为阴沉和杀意,最后变成了坚定。

第二天酒醒后,余恪将新式步枪的事汇报给了张之洞。

得知终于生产出了击发式步枪的张之洞大喜过望,亲自回到了广州。

先是参观了一番枪弹厂,又亲手试射了几枪,大为满意。

回到总督府,余恪向张之洞问起停战的事。

张之洞犹豫了一下,便将左宗棠电传给他的中法会订越南条款明细递给了余恪。

哪想到余恪看后反应会这么大。

更没想到,余恪居然已经说服了刘永福,要一同举兵造反……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