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 > 第四十三章 三请徐达 求收藏,鲜

第四十三章 三请徐达 求收藏,鲜

不过,做多做少,却是因人而异。

陈友谅恣肆暴戾,唯我独尊,肯定不是恤民的角色。

张士诚虽然仁慈,但荏弱少谋,耽于淫乐,也不会把百姓放在心。

相比之下,洪武皇帝,要勤奋清廉得多。

自从登基以来,除非是生病,每天两次朝不辍。

披着星星起床,日三竿方才退朝。吃过早饭,不是读书,就是批阅奏章。

午后,再次召见臣民,直到暮色苍茫,方才回宫休息。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正说着,侍从来报:皇帝驾到。由于刘基神机妙算下了雨,朱元璋特地来奖赏他,将两个女子赐给刘基,让她们照料刘基的起居。

刘基不敢忤旨就收下了,但始终都没有收房。

刘基曾说:“军国大事,自然是要陛下亲躬;微末细事,不妨让丞相和中书省径直处理。

公文呈送,奏折格式应当进行简化,废话连篇的习惯,应予禁止,以减却龙体之劳。此乃微臣之陋见,不知是否得当?”

刘基的话,并没有改变朱元璋的做事原则。他害怕大权旁落,根本不敢放手让丞相和中书省去处理所应承担的公务,事无巨细,一律亲自过问。

除非是生病,朱元璋总是坚持每天两次朝办公。

每天晚,他都要把白天做过的事,仔细想一遍,有不妥当的,立即笔录下来,以便次日更改。

但是,事情的多头多绪,内外奏折的繁多和冗长,终于使朱元璋不能忍受了。

历代沿袭下来的文牍制度相当烦琐,写给皇帝的奏章更是叠床架屋,穿靴戴帽,帽子甚至大到把身体都淹没了。

整天在这样的文牍海洋中打滚,只怕什么人也难有耐心。

这天晚,一颗特别明亮的流星,陨落到西北方地平线,恰巧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这

时,陕西来了奏报:西岳华山西峰,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天星陨,山峰塌,乃是天降灾异之象。

朱元璋心下忐忑,立即下诏,广求直言。

皇帝的号召,迅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积极响应。

一时间,奏折纷飞,洪武皇帝的龙案堆了足有一尺多高的“直言”。

早朝后,已经很累的朱元璋仍然伏到龙案看奏折,他顺手拿起一份奏折一看,是刑部主事茹太素奏的。

由于茹太素的奏折写得拖沓啰唆,繁文废话令人厌烦,于是,朱元璋打了他一顿板子。

随后,朱元璋命宋濂拟订一个范本,以后行文、进言,都要按照规格行事。

有了统一的格式,拟订公文,折叙事,没有人再敢套话、空话连篇,皇帝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可是尽管这样,每天要批阅的奏章,数目仍然多得惊人。朱

元璋虽然感到苦于应付,但是为了江山社稷,他如果不这样就会感到不安心。

朱元璋自从崭露头角开始,身边就聚集了各种贤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

通过这些智者的一些计谋,他如虎添翼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直到成为一国之尊。

在人类漫长的争斗中,只有尊重人才并得到他们支持的人,才可能在最后赢得胜利。

如果说斗争的开始是靠个人的机遇、智谋和勇力。

那么,到了最后决定胜王败寇的关键,那就只能看是谁赢得了人心。

历代的儒士都有一个很高的理想,那就是《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从反元起义开始,一直到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逐渐认识到,这些成功的实践,并非是他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这些与贤臣的辅助是分不开的。

因此,朱元璋得出一个结论:“举人贤才,立国之本。”

在朱元璋的这些功臣中不仅有文臣武将,同时还有儒者学士,其中著名的武将首推徐达。

在众多同辈人中徐达唯独崇拜的是朱元璋,认为他是最有前途的。

而朱元璋也视徐达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想当年,朱元璋还在郭子兴麾下时,有一天吃饭时,朱元璋对李善长说:“我想立一员大将军,

让他统领军校,操练三军,你知道什么人可当此任,请为我推荐一人吧?”

李善长沉吟半晌说道:“主公想求这样一员大将,也许有一个人,可担当此任。”

朱元璋问:“是何人?”

李善长说:“濠州城外永丰县,有一人姓徐名达,祖籍是凤阳人,精通韬略,名震乡关,如今也有20多岁了。

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等人去请他都不去。他说,这些人不是可辅佐之人,坚意守己,待时而出,常说帝星自在本郡。

若得此人,大事可成。”

朱元璋说:“请你去请他如何?”

李善长说:“过去商汤聘伊尹,文王访姜尚,汉得张良,光武求子陵,蜀主三顾诸葛,

苻坚任王猛,此乃礼贤之效,还是您亲自去才是啊!”

第二天,朱元璋便跑去对郭子兴说道:“麾下虽有数万甲兵,但无强将。

李善长举荐徐达,我想与李善长去请此人。”郭子兴同意了。于是朱元璋和李善长一起策马而去。

朱元璋同李善长到了永丰县,他传令三军不许扰动居民。

两人下马步入村中来到徐达家里,李善长前叩门,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见徐达来开门。

朱元璋仔细看着徐达,果然仪表非凡。徐达让客人进来,三人共入草堂,分宾而坐。

李善长把朱元璋介绍给徐达,徐达命人备茶,茶罢一巡,徐达便说:“朱公欲救天下的百姓生灵,有一件事必须先做。”

朱元璋忙问何事,徐达说:“必须先扫净各地举兵造反的群雄,统一天下。

今天元势尚盛,诸雄割据,以濠州一郡之兵来促成统一大业,恐怕是很困难的。”

朱元璋点头说:“历史,周文王得太公而灭纣,汉高祖得韩信而楚亡,我已经得了像你这样的一批良将贤士,况且我又是仗义诛讨,

我实施的又是以仁治军,深得民心,我完成一统大业,又有何难的?”

徐达听了朱元璋豪气冲天的一番话,便大笑道:

“从来定天下者,在德不在强,明公能以仁、德为心,不嗜杀为本,天下足可平也。”

随后徐达便安顿了一下家属,与朱元璋、李善长一起骑马来到朱元璋的招兵馆中。

朱元璋坐下来之后,问徐达打仗攻战都有哪些好招。徐达说:

“这我就很难说了,打仗应该临时发挥随机应变,哪有一定的招数?

古人云,打仗可以分为三种胜:一是胜,这是以仁取胜;二是中胜,这是以智取胜;

三是下胜,这是以勇取胜。但这仁、智、勇三者,做大将的缺一不可。”

朱元璋又问:“历史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小国越打越大,而有些大国反而灭亡了,这是何故?”

徐达说:“合天理,顺民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人自乐而从之,虽小可以致大;

倘若淫暴虐,或柔而无断,或刚而少柔,或愚昧不明,或好杀不改,未有不亡者也。”

朱元璋完全赞同徐达的观点,认为这徐达确实不是个等闲之辈。

当天晚,朱元璋主动与李善长、徐达同眠共寝。

第二天早起,朱元璋见徐达、李善长两人眼珠发红,眼圈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