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玄幻奇幻 > 大顺第一谋士 > 第360章 御前会议

<>因为保定没有主动投降,范青怕陈永福大军进城之后,基于愤怒,杀人过多,还特意给陈永福发布了一封诏书,赦免城中军民。陈永福进城后,只杀了为守抵抗的巡抚和几名城中劣绅,其余百姓乡绅,丝毫不动。陈永福随后率领大军前往京师,与范青的主力会师在京师城下。

崇祯十六年八月五日,范青的大军会师在京师城下,时间上只比正常历史上的李自成早了半年而已。

如此顺利的完成了包围京师的计划,使新兴的大顺朝文武群臣和三军将士兴高采烈,认为京师在二三日内必定不攻自破,然后传檄而定江南,千秋大业从此奠定。刘芳亮只留下两千人,代替投降明军驻守居庸关和八达岭。七八万大军继续前进,像潮水般向京师涌去。范青与丞相府、军师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不必同大军一起赶路,暂到昌平城中休息。因有要事相商,刘芳亮也被皇上留下。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大顺皇帝的临时行宫。军师府驻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丞相府驻在学宫,六政府和文谕院分别挤在别处衙门和民宅,而御营亲军等部队都分驻兵营,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晚膳以后,范青同刘芳亮稍谈数语,便命传宣官分头传知丞相、大学士、重要将领、六政府尚书等中央大臣,来行宫开御前会议。

自从渡河入晋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御前会议。今晚的这次会议,将讨论攻破京师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大顺皇帝在京师城外将驻跸何处,破城后由何处入京师内城,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这些在路上非正式议论过几次的重大问题,也要在今晚的御前会议上讨论决定,以免临时慌张。

会议刚刚开始,刘芳亮就笑着对李岩说:“丞相,你向来算无遗策,你给算算,咱们大军几天能攻克京师?”

武将们都将目光转到李岩的脸上,很期待他的回答。自从大顺军不战而进入长城天险居庸关,又越过昌平,随即得到前锋将领禀报,知道明朝的李国桢率领三大营兵防守沙河。襄城伯李国桢本是纨绔子弟,毫无军事经验,只会夸夸其谈。七月末率领数千新招募的“三大营”兵大部分是市井之徒,开到沙河布防,望见大顺军来到,不战自溃,李国桢逃回京师。

李岩在心中认真分析了攻守形势,然后笑道:“我断定只须围城二日,城中瓦解,必可轻易破城。”

众将面露喜色,他们与明朝作战多年,心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朝官军。虽然事先预测东征不会很困难,但也没想到会这样顺利。

刘芳亮道:“太好了,我看这几日天气晴朗,正适合攻城作战,破城部署按着前几日的计划都布置好啦!只等进城那一刻了!”

傅宗龙拱手道:“皇上,我朝定都开封,京师只是行在,事定后将改称幽州府,这事在开封时已经商定。破城之后,皇上认为进紫禁城后将居住何宫为宜?”

范青微微一笑,在东征开始的时候,他与众臣子商议,开封是都城,京师以后不做都城,降为幽州府。但他当时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都城来说,京师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底蕴都比开封要好,更适合做都城。但他也不能确定是否顺利攻破京师,所以没有透漏自己想定都京师的想法。

范青对李岩道:“丞相先说,朕在紫禁城中应居住何宫!”

李岩十分聪明,他与范青接触较多,发现范青在礼教和阴阳学说上并不十分在意。对于居住何处宫殿,或者从哪个城门进入,又或者方位风水之类的问题,并不是很关注。但这些问题在一般臣子眼中却是比较重要的。

于是李岩笑道:“皇上,今晚奉召前来御前议事大臣之中,多有在崇祯朝出入宫廷,对禁城中主要宫殿所知较多者,请他们为陛下各陈所见。还有傅大学士对阴阳风水方向有些造诣,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范青点点头,对新降的文臣们说道:“丞相说的很是,你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必顾忌。”

那班从襄阳和西安以及在山西境内投降的,被认为是识时务的,知道“天命攸归”的降臣,如今被说成是大顺开国的“从龙之臣”,遇此进言机会,恰是个可以锦上添花的好题目,谁肯落后?多数人都认为新朝皇上到京师后理所当然地应该入居乾清宫,无庸讨论。

礼部尚书牛金星在这样的题目是不肯落在人后的,站起来说道:“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攻克京师,诚如丞相所料,只是指顾间事。臣以为,陛下进城之后,当入居乾清宫,名正言顺,不必更择别处。”

高一功知道傅宗龙对紫禁城很熟悉,忍不住问道:“大学士,常听说乾清宫之名,究竞在紫禁城什么地方?这宫可是很大?”

傅宗龙回答:“紫禁城中,宫殿甚多,外臣很难详知。臣自做官以后,十年间先为工部给事中,随后供职礼部与翰林院,数同其他朝臣蒙崇祯皇帝召对,其召对之处,或为平台,或为文华殿,或为乾清宫,故臣幸有机会去乾清宫两次。紫禁城中宫殿建置,分为前朝后宫,这是就中间主要布局而言。所谓前朝,是指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言,统称为三大殿。后宫乾清、坤宁二宫之间,有一殿,名曰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义。陛下进入紫禁城之后,当然应居住乾清宫中,处理国事。明朝自永乐十九年迁都京师,至今二百二十余年,只有正德与嘉靖二帝,不理朝政,不喜欢居住乾清宫,不足为训。陛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而主天下,不住在乾清宫何以表大顺得天下之正?”

听完这番话,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不过,户部尚书顾君恩又提出一个新的意见,他拱手道:“皇上进宫后居住乾清宫,微臣认为甚好,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忧。”

范青问:“什么隐忧?”

顾君恩道:“以臣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必将自尽于乾清宫中,或自缢,或服毒,或**,甚至他会将后妃们都召到乾清宫中,一起死于火中,轰轰烈烈殉国。所以臣请陛下考虑另一座宫殿为驻跸之处,方免临时忙乱。”

范青嗯了一声道:“还有什么宫殿可以驻跸?”

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回答说:“臣在明朝,曾备位言官,除参与早朝之外,又数蒙召对,或在平台,或在文华殿,故对文华殿略知一二。文华殿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宫殿,在左顺门之东,东华门内不远。文华殿建于永乐年间,原来不常临御。嘉靖践祚,将文华殿重新修建,换成黄瓦,此后为春秋经筵所在地,也往往在此处召见大臣。殿之正中设有臣工朝见的宝座,宫中习称金台,一般召见是在东西暖阁。殿中横悬一匾,上写”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十二个字,为神宗御笔。这文华殿和后边的谨身殿,加上文华门及其他房屋,成为一个完整的宫院,十分严密。而且文华殿与内阁很近。内阁在午门内向东拐,是从文渊阁划出来的几间房屋,为辅臣们值班之地。我大顺朝虽然恢复唐宋以来的宰相制,称为天佑阁大学士,不用辅臣五至七人,以首辅为主,共襄国事,组成内阁制。但是丞相府人员众多,不能都在紫禁城内。午门内向东的内阁仍将为李丞相在紫禁城内的值房,便于皇上随时召见,商议军国大事。倘若陛下以文华殿为宫中临时驻跸之处,则内阁可以说近在咫尺。故微臣无知,冒昧建议,请陛下进紫禁城后驻跸文华殿,不必考虑其他。”

范青脸上带着玩味的笑容不置可否。

文臣们都以为皇上喜欢听这个话题,于是围绕着这个题目争相发言,除李岩外,几乎都说话了。但人们并没有新的建议,只是就乾清宫和文华殿发表意见,一般意见是如崇祯不焚毁乾清宫,也不在乾清宫中自尽,范青就理所当然入居乾清宫,否则就驻跸文华殿。文臣们看着范青的脸色,对主张文华殿的建议锦上添花,例如有人说倘若皇上进东华门,驻跸文华殿,正符合古人所说的“紫气东来”之义,而紫气就是祥瑞之气。

又有人想趁机会迎合傅宗龙的心意,向范青说道:“陛下,我朝虽然定鼎开封,京师将改称幽州府,目前只是行在。然行在之期,可长可短。驻跸数月,亦是行在。以臣愚见,皇上驻跸文华殿之后,大学士以内阁为值房,不妨将文渊阁改名天佑阁,名正言顺,以新天下耳目。此事易办,只是换一新匾而已。”

于是就这个问题,文臣们又热闹的讨论了一会儿。范青实在不耐烦了,打断众臣子的讨论道:“不用那么麻烦的改来改去了,驻跸就选乾清宫,文华殿作为候选。”

范青正想和众臣商议进城后别的事情,忽然傅宗龙唉呀一声道:“陛下,还有一件重要事情呢!微臣认为明日圣驾就要到京师城下,临时驻跸何处,必须今晚决定,以便作妥当准备。”

范青皱眉说:“临时驻跸很重要么?”

“陛下,这事很重要”傅宗龙说,“皇上在开封已经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已登九五之尊,非昔日冲锋决战时可比。窃以为圣驾到京师城下之后,临时驻跸何处,破城之后,圣驾由何处进城,何时启驾进城进入紫禁城后,居住何宫凡此几项大事,皆关国运。小民搬家、动土、上梁,样样事都不能马虎从事,何况圣驾初到京师,一切行止,岂能悖于五行望气之理。微臣虽有管见,但仍须诸臣讨论,断自圣衷。且眼下急待决定的是城外驻跸何处为宜,深望大家详议。”

众文臣就这个问题又开始热烈的讨论好一会儿,最后一致认为临时驻跸钓鱼台最合适。

牛金星赞道:“妙极,微臣昔年进京,偶于春秋佳日,云淡风清,偕一书童,策蹇出游,或近至钓鱼台一带,远至玉泉山与西山,如卧佛寺、碧云寺、香山红叶,均曾饱览胜境,与方外之交品茗闲话得知,八百里太行山至京师西山结穴,故西山郁郁苍苍,王气很盛,待明朝国运已尽,不能守此天赐王气耳。我皇上奉天承运,龙兴西土,西山王气甚盛,明朝运衰,不能享有,而大顺义师自西而来,此郁郁苍苍之西山王气遂归我大顺所有。”

在御前议事的从龙之臣,一个个在恭敬谨慎中面露微笑,纷纷点头。

傅宗龙接着说道:“况且,钓鱼台和玉渊潭一带,不仅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故名玉渊,还有玉泉山和来自别处的水也汇流于此,碧波荡漾,草木丰茂,为近城处所少有。我朝以水德应运,圣驾驻跸此地,最为合宜。”

听完傅宗龙的话,众臣又纷纷赞成。

忽听白旺笑道:“皇上,那地方确实不错。”

众文臣都知道白旺是粗人,不懂地理风水的,听他也能提出意见,都十分惊讶,一起看向他,听他说话。只见白旺笑着道:“那地方我去看了,有好大一片水泡子,地方也宽阔,而且水草茂盛,特别适合饮马、饮骡子。”

众文臣听了不禁有些尴尬,不知如何接话,牛金星捋着胡子笑道:“好啊!水草丰茂,正象征着咱们大顺国蒸蒸日上,日渐繁盛的国运,这兆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