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玄幻奇幻 > 大顺第一谋士 > 第359章 高歌猛进

<>多尔衮回答:“太后,首先一条,流贼东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范青自称是亲率五十万精兵来攻京师,尚有大军在后。据洪承畴判断这是虚夸之词,流贼的实际兵力不会很多,渡河入晋的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沿途有许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驻守,免除后顾之忧,又要与西安信使往还,血脉畅通,所以纵然有三十万人马,断不能全部东来。假若有二十万来到京师城外,这兵力也不可轻视。我大清在辽东建国,地旷人稀,与中原不能相比。从此往北,虽然远至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一带,直到那些靠渔猎为生,使犬使鹿的地方,都归我国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烟越稀。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辽河流域,兵源粮草都依靠这里。近十多年我国几次越过长城,威逼京师,马踏畿辅,深入冀南,横扫山东,如入无人之境,俘虏众多人口,获得粮食财物,全师而归。其实,我国每次出兵,人马都不很多。我们的长处是以骑兵为主,官兵自幼就练习骑射不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须勇猛向前,不许畏怯后退,军纪很严。回来以后,凡是畏怯的人,一经别人举发,都是从严处治。明朝不是这样,上下暮气沉沉,军纪败坏,士兵从来不练,见敌即溃,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战,也不能守。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军为避免死伤,也就舍而不攻。这是我大清十几年来的用兵经验。因为今日东犯流贼,情势非明朝官军可比,所以臣反复思忖,也不打算抢在流贼之前攻占京师。”

“九王爷想的很是。流贼是我大清兵多年来未曾遇过的强敌,经九王爷一说,我心中明白了。”

多尔衮接着说:“倘若流贼来到京师的有二十万人马,我八旗兵也没有这么多。何况对敌作战,必须看准时机,不可盲目用兵。看准时机,就是要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流贼目前锐气正盛,对京师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数万八旗兵在京师城下迎击二十万锐气强盛之敌,很是不智。争天下何必先占京师?我国必须作好准备,看好时机,一战杀败强敌,才是上策。”

皇太后在心中点头,轻轻说道:“皇上年幼,九王爷身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听到圣母皇太后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尔衮心中一动,又道:“所以我已下谕全国,一面搞好农耕,一面抓紧操练,单等时机来到,立刻出征。”

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多尔衮面奏了眼下她最关心的军国大事,一则释去了她对战争胜败的担心,二则也增添了她的见识,三则她对多尔衮的满腹韬略更加钦佩。当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她在十五位妻子中的地位并不很高。地位最高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人。

建立后金朝以后,皇太极尊称后金汗,姑母被封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改称皇帝,姑母随着晋封为清宁宫皇后。在皇太极的十五位妻子中,最受皇太极宠爱的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人,受封为关雎宫宸妃,是永福宫庄妃的同族姐姐。皇太极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时代的话说可算是“宠冠后宫”。所以在皇太极的众多妻子中,论尊贵莫过于清宁宫皇后,论受宠爱莫过于关雎宫宸妃,而圣母皇太后原称永福宫庄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对于国家大事从来不敢打听,也不怎么关心。自从皇太极突然病故,她的儿子小福临被多尔衮等拥立为大清皇帝,她在一夜之间突然地位大变,上升为皇太后之尊。这样一来,顺治朝就同时有两位太后,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不过汉人大臣,按照汉人习惯,在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的称谓前边加上“圣母”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母。

圣母皇太后听多尔衮面奏了军国大计以后,又询问了三官庙作为学堂的修缮情况,以及开学的仪注,以后每日上学和下学的时间,沿途护驾安排等等,多尔衮一一奏明。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后十分满意,不禁笑容满面。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春美丽,使多尔衮不敢正视。

多尔衮辞出以后,圣母皇太后立刻前往清宁宫去,将多尔衮面奏的军国大计和小皇上读书的安排都向正宫皇太后谈了。她十分明白,她的姑母,即正宫皇太后,在两黄旗将士们的眼中地位很高,她要巩固小福临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宫皇太后的力量。另外,她毕竟是一位年轻寡妇,同多尔衮的来往应该随时让清宁宫皇太后清楚才好。

在一群宫女的围绕中,圣母皇太后体态轻盈地向清宁宫走去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多尔衮曾经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的神情,在心中想道:“他忘了我今日是皇太后的身份!”

甲申年的盛夏,盛京城中,大清国的朝廷之上,就这样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宁静气氛。可是到了七月下旬,由京师传来的一连串紧急探报,突然间将盛京的宁静气氛打破,中国关内外的历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崇祯十六年七月五日,大顺军攻克太原之后,范青在太原驻扎十天,发布了着名的永昌元年诏书。随后于七月十五日再度出征,此时,前锋大将刘芳亮已经抵达宁武。

宁武守将周遇吉果然如大顺群臣所预料一般,十分顽固,拒不投降,驱使士卒据城抗拒,不过,刘芳亮一声令下,数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开始射击,宁武城墙被炮弹打的砖石乱飞,千疮百孔,铁丸铅子喷天抉地,如冰雹一般纷纷下落。城中房屋瓦梁皆碎,百姓纷纷躲入地窖中。城墙上的士兵只能举着门板,沿着城墙根缓慢行走。

在大顺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南门城楼很快着火,城墙被重炮打塌了半边,守城的士兵心胆俱寒,纷纷四处逃散,城墙上几乎没有士兵守卫了。大顺军的步兵趁机攻城,踏着残破的城墙攻入城内,于是宁武城被攻占。周遇吉被擒获,后被处死。

宁武之战被后世史书吹嘘的很厉害,实际上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攻城战,总共战役只有两天,大顺军伤亡人数不过百余人。但这次战役已经是范青东征过程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了。

宁武之战以后,范青率领李岩、刘芳亮、红娘子等文武重臣继续北上。七月二十五日到达大同,城中军民都想投降,被分封在这里的明朝藩王,代王朱传齐却责令守城。大同总兵姜襄自知力量单薄,难以抵敌,于是下令打开城门投降。

大同巡抚卫景瑗被俘,因为他平日里名声不错,所以范青想收服此人,为后面招降明朝官员做一个典范,就开导他说,“我本来也是一名普通百姓,现在能来到此处,证明是天命所归,你平日做官名声不差,你若投降,我还用你作大同巡抚。”

但卫景瑗却死心塌地的为明王朝“杀身成仁”,请求速死。范青见他不肯投降,就宽容的对他说,“你真是个忠臣,我可以用驿站的车子送你回家。但不识时务的卫景瑗坚决要求速死,范青没杀他,只是让手下人开导他。岂料卫景瑗自己找机会上吊死了,范青还赏赐给他五十两银子,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韩城老家。此事一传出,各地纷纷颂扬范青仁义,于是一路上的明朝城池守将大臣纷纷投降,再无坚决抵抗。

但对明朝藩王,范青却不手软,他下令杀了朱传齐全家,抄没全部家产,作为军饷。

大同的投顺和范青的处置得当,很快在后面的东征中引起连锁反应。明朝宣府大同总督王继谟驻地阳和,大顺军还没到,阳和中的将领、士兵、百姓没有不想投降的。王继谟倒是个忠于明朝的官员,他为了鼓励守城军民,在关帝庙召集全城文武官员歃血盟誓,自己慷慨激昂的演说,来鼓励士卒。由于激动,他泪撒衣襟,声嘶力竭。但前来盟誓的军民都默默低头无声,场面十分尴尬。

盟誓之后,阳和城中的将领纷纷写密信派人出城,交给大顺军要求投降,王继谟也听说此事,但他毫无办法,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大顺军要抵达阳和,而城不可守。王继谟就率领家丁一百多人,护送阳和库府中的两万两银子,想要逃回京师。不掉刚刚出城没走多远,他的家丁亲信们忽然鼓噪起来,呐喊震天,把他携带的好马,银两和贵重物品,抢夺一空,然后一起去投诚大顺军了。

此时王继谟被遗弃荒野,孤零零一个人,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在野地中大哭感慨,“现在大明朝还有一兵,一将,一民不想投降流贼么?”

当刘芳亮率领前锋抵达阳和之时,明朝守卫阳和的兵备道于重华,率领麾下将领出郊外十里远去迎接大顺军,献上牛酒犒劳大顺士卒。

阳和刚破,宣府总兵王承胤就把降表送到阳和,递表投降,接引大顺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宣化。此时,宣化城中处处都在宣扬范青的仁义之名,说他率领仁义之师,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善待乡绅,救济百姓,好像古代的刘邦一般,都急不可耐的盼望范青到来。

七月二十八日,刘芳亮的前锋大军达到宣化城,宣化巡抚朱之冯妄图负隅顽抗,他自己亲自到城头上督促士兵作战。结果不论他如何叫喊、喝骂甚至哀求,城头上的士兵都抱着手默然不动,城头上所有火炮的引线都已经被剪断了,火门都被填实,不能发射一炮。朱之冯见到大势已去,急得仰天大哭。

王承胤镇守南门,见到刘芳亮的大军,立刻打开城门,迎接大顺军进城。随后,范青的车驾进城,满城百姓,张灯结彩欢迎,作为彩条的布帛不够,只能用纸来替代。城中所有百姓,胸前都粘着“顺民”二字,焚香跪迎范青的车驾。

范青进城之时,朱之冯自缢而死,总兵王承胤跪在地上献上贺表。

随后,大顺军兵锋直指居庸关,居庸关关隘险要,易守难攻,本来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师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隘。明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居庸关的守将,一般都任用皇帝亲信将领,然后还不放心,派一名太监监军,以防止将领叛变。

守卫居庸关的明朝总兵唐通,监军太监杜勋,乃是崇祯皇帝身边尚膳间总管,也是负责操练内监的太监头目,深得崇祯信任,被他评价为“办事认真,忠心耿耿”,可当大顺军来到居庸关下时,总兵唐通想要依托险峻的关隘,在关外阻挡大顺军,可他前脚刚带兵出了居庸关,后脚杜勋就偷偷打开关门,投降了大顺军。唐通一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带兵投降了范青。

在范青、刘芳亮率领主力部队,连战连捷,连续攻破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入居庸关,从北面推进,兵锋直指京师的时候。大顺军的另一路偏师,在陈永福的带领下,也是高歌猛进,一路奏捷。

范青的主力是先向北,攻克山西诸城,再折而向南,路途较远。陈永福的偏师则直接从开封出发,先进入河南怀庆地区,随后攻占山西长冶,再回师河南东下彰德府,取道河北磁县,进入畿辅,

一路上明朝地方官逃窜一空,城中无主,城中军民皆望风而降,陈永福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进入畿辅之后,陈永福北收邢台、河间等地,于八月初一到达畿辅重镇保定。保定知府何复冥顽不化,驱使军民上城坚守。被陈永福用大炮猛轰一阵后,城中军民迅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