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大宋:少年雄主 > 第30章 路遇芝兰,必然锄之!

第30章 路遇芝兰,必然锄之!

会试,也叫省试。

文彦博和礼部尚书徐利荣一大早就去了贡院。

朝堂之围绕着科举变法进行了廷议。

司马光不出意料的反对再进行改革,而王安石和苏东坡竭力支持。

群臣大多不出来说话,只是沉默着等待皇帝出来一锤定音。

但凡改革,天子都会支持,而支持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这些大臣们可以猜到的了。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沉默,然后等待天子定夺,去实行就是。

赵煦缓缓道:

“科举变法要明年深入,今年是按照初步变法实行,也是旧式科举最后一年,朕给你们半年的时间做准备以适应变法,明年春天起从乡试开始全部改革,违者罢官,诽谤者杀头。退朝。”

众臣愕然。

……

傍晚时分,李宪走进来告诉正在批阅奏折的赵煦,科举考试已经结束。

“审卷官开始看卷子了吗?”赵煦问道。

李宪是赵煦指定的带领御林军监督审卷官干活的人。

“都开始了,苏东坡大人亲自审阅试卷。”李宪躬身道。

“知道了,去值班吧,对翰林院实行明暗两层监察,不许任何人进入。”

“遵旨!”李宪悄然而去。

赵煦批阅了其他的奏折后开始思索起来。

改变大宋现在的面貌首先是战争,拿下辽国,西夏,女真,交趾,回鹘,大理,吐蕃!

这八个割据政权,都必须被消灭。

因为从秦始皇统一铧夏开始直到唐朝都是固有领土。

拿下这些地方必须一个个来,欲速则不达,而要进行战争就必须有人才。

不仅仅是武将,而且要有谋臣,治国能臣,缺一不可。

而要统治那些地方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人才,不然很难有效的统治,同化,汉化是必经之路。

现在大宋看起来人才不少,却都是被儒学洗脑的人

特别是官吏,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儒学,士大夫阶层已经成为阻碍赵煦全面变法的大石头。

路遇芝兰,必然锄之。

何况这些人不是芝兰。

科举考试的变法能够产生出来很多的治国人才,赵煦对新学的希望很大。

想完这些,赵煦打开系统,开始看帝国和周边的形势。

首先,小地图岳飞的排兵布阵跃入眼帘,在和辽国交界的几千里,岳飞着手每个关隘的进攻型防守。

一些没啥战斗力的冗兵被岳飞送回朝廷,补充的是河北道本地的青壮年。

五千火绳枪士兵,被岳飞安排到了一些防守的薄弱点。

直接轰了对面的辽国骑兵,迫使辽军后退五十里,直到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才停止攻击。

随着宋军的兵器提升,加岳飞精绝的排兵布阵。

辽国下已经开始收缩兵力,提防着宋军的突然全线袭击。

对于北边局势,赵煦是非常放心和满意的,岳飞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是顶级名将。

西边,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外加王韶麾下的兵士。

宋军人数达到三十万,并且装备了五千火绳枪兵。

从小地图可以看出来,西夏王宫已经在联络西南的吐蕃王朝,占据了整个藏地外加一部分蜀地。

西域的吐蕃王朝早就四分五裂,形成了十二个部落。

这十二个部落不仅不团结,还相互征战不休。

对于西夏王宫的求救并没有兴趣,大宋军力崛起,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大宋西南方的大理国一直以来都是大宋的小跟班。

也只有大理国对大宋年年纳贡,岁岁称臣。

作为铁杆小弟,大理国的段氏王朝现在国王是段思廉,不过他的弟弟更加出名,段誉。

而交趾的情况是李氏王朝,国王是李公蕴,敌视大宋,屡屡犯边。

东北的高丽因为大宋真宗仁宗父子害怕辽国,两国早就没有联系,高丽想通过海路进贡都被仁宗拒绝。

赵煦看完后把目光定下西夏,必须先把西夏给灭了。

这样的话,北伐起来就没有后顾之忧。

西夏的处境最适合首先被消灭,吐蕃部落拒绝援救它。

最西边的回鹘就更没有可能掺和中原的事。

而辽国援军被坑杀五万,耶律洪基打死也不再派一个援军过来。

甚至想派也不行了,夏辽之间的土地已经被宋军占领,张宪在此地驻扎。

除了北边,西夏无处可逃,而北边是茫茫草原。

投降?

梁太后提出这个建议之后马遭遇了元老重臣的全体反对。

西夏第一大将李嘉誉拍着桌子表示坚决不答应。

打有不是,投降也不是,难道坐以待毙?

梁太后不是善茬,严格说来,西夏军队里面受她控制的还是大多数,所以其他元老再反对。

也不敢轻易对她怎样,虽然梁太后也只有二十四岁。

坐在西夏国王宝座的国王李秉常只有七岁。

一脸天真的看着一群大人在吵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双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1月11日到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