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军事历史 > 穿越崇祯搞改革 > ——001章 卫广 卫云

崇祯元(1628)年农历三月初,巳时三刻时分,北京皇城外通惠河边交王府井大街,艳阳高照,堤的垂柳枝头已有了缕缕青意,坑洼不平的沿河路行人寥寥,运河里的槽船已是停岸休息,乞丐流民也都靠着墙壁树下,懒洋洋的晒太阳或者逮着虱子。

“万……爷”,走在前面的家仆模样的司礼监太监韩赞周发现一直走着的皇帝停下脚步驻足凝视,急忙回过去。

身着白色文士衣,身材项长,略显单薄,刚满十八岁的崇祯皇帝——《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朱由检生于1611年,明光朱常洛,第五子,母刘氏。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即皇帝位,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百度百科》,白皙清秀的面孔充满忧伤,身旁是青衣短卦书童打扮十一岁的贴身小太监王承恩(1617生,历史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十几步外,司礼监秉笔太监卢九德和几个锦衣卫殿前侍卫做常人打扮,四处警戒。

靠运河的路边蹲着两个孩子,头插了草标,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十三四岁,地躺着一个人,盖一领破席,看样子已是死了。

周围几人指指点点,哀声叹息。

“大叔,大爷”,看到崇祯几人,大孩子跪下抱拳说道:“小的是北直隶沧州人,同弟弟和父亲一起来北京投亲无着,父亲又得急病死了,请帮扶几两银子葬了小的父亲,以后我兄弟俩就给你当牛做马……”,说完举起一个木牌写——卖身葬父。

“你叫什么名字?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在北京可有什么生计?”崇祯问道。

“小的卫云,今年十六岁,这是弟弟卫广,今年刚满十四岁,老家是沧州乡下,去年遭了旱灾,禾苗全部枯死,母亲死了,家里已经没人,这些年天灾不断,赋税又重,官府催科,辽饷、练饷、剿饷……实在难以靠种地生活,父亲把几亩薄地卖了,本想到北京投靠亲戚,打工、跑船、搬货为生,没想到亲戚没找到,父亲又得病死了。”

崇祯看了一眼木牌:“你可认识字?这是你写的吗?”

“是小的自己所写,父亲原是不第的童生,闲的时候也教过小的”。

“卢九德,你来安排,给他们买口棺材,帮他们葬父以后,先安排他们去皇城西苑果园厂,记住,不是让他们做太监,而是,朕,以后还需要许多这样的半大孩子,有大用途。走,韩赞周,牵马来,我们到城外看看。”

“谢谢大爷,小的以后就是你的牛马了。”

北京城广渠门外,明代时就是郊外了,一片的荒凉,干涸的土地马蹄下尘土飞扬,是啊,天朝历史有名的小冰河时期,从万历二十八(1600)年至今,就是冬季干冷,夏天炎热,大旱与大涝相间,并且还要持续几十年,日甚一年的。将要摧残整个大明的农业基础,摧残整个大明的财政体制,最后就是摧残大明朝,满人胡虏统治中华民族,华夏文明将终止倒退,闭关锁国,二百余年之后被列强任意欺凌,赔款割地,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天朝最黑暗的历史。

“不,大明朝,我既然来了,我穿越成了崇祯皇帝,就要与时俱进,就要改革开放,就要带领国民加入大航海,就要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争夺殖民地,就要和刚要崛起英国法国争霸,就要与沙皇俄国瓜分北方西伯利亚。”

暗暗发誓,策马扬鞭的崇祯一脸的刚毅,指着广渠门外建国门外一堆堆的乞丐流民,对韩赞周说到:“你安排人手,到北京城,到直隶,到各地府县,就像刚才那样,搜罗、召集、或者买入十六岁以下,五六岁以未成年的孩子,男女都要,男孩子要身体健康,没有智障,没有疾病的,总共要个三五千左右都可以,女孩子少一点,十二岁以下没有缠脚的,二三百名就行,一定要无父无母的孤儿,先安置到各个皇庄内,管饱饭吃……要当成大事来做。”

韩赞周一听急忙说:“万岁爷,这些年天灾不断的,民众流离失所,像这样的人太多了,管不过来啊,并且朝廷财政吃紧,边关兵响,官员俸禄都难以为继……”

看着明代末年满目疮痍的北京城,破败的城墙,调零的运河,感觉还真的不如自己曾经的家乡,一个内地小县城,在改革开放前的样子。

崇祯道:“这个你不要担心,银子朕想办法搞,和现在的户部及宫内支出两条线,朕,马就要整饬内庭和宫监,要恢复西厂、内厂。内厂你来管,西厂卢九德管,咱们君臣一起做一场大事,成功了就会振兴大明,留名青史!……驾……”

韩赞周不知道,卢九德不知道,贴身的王承恩也不知道,眼前的崇祯并不是曾经的信王,天启七月登基的前夜被穿越了,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附体:一世的朱鸿基,出生于1969年,专科机电学校毕业后进了县城的一个事业单位做普通职员,正赶天朝的改革开放政策,然后就停薪留职到了南方特区打工,做机器设备维修多年,对机器设备和电器有过深刻的接触,曾经在过铁制水管厂,铸钢厂,玻璃厂,水泥厂,洗涤化工厂等等,很是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后来打工挣钱了又以此为本,做奶粉经销商多年,对市场营销也有相当经验……

经历的就是天朝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以后的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过程。

穿越之后,皇宫大内危机四伏,客氏魏忠贤弄权,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不得不依靠朝臣施鳯来,李国,来宗道等巩固帝位,一直在隐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二月,定魏逆案,清算阉党。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17岁登基的崇祯皇帝执政时,大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刚刚早朝,群臣指责首辅施鳯来是阉党,献媚魏忠贤,被逼引咎辞职,再推荐礼部尚书李国,再被攻击为骑墙派,素无大节,难以负担重任……吵的是一团糟,崇祯大怒,言明各人回去思考,三日后廷推……

崇祯皇帝明白,这是因为清理阉党,裁撤了厂卫的首领人物,皇帝没有了爪牙,文官集团势力大兴,尤其是所谓的东林党,以后就成了左右朝局,掌握渔轮,不管国家大政方针,只顾个人的群体,他们都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表,鼠目寸光,最后埋葬了明朝。大明朝国家养士二百多年了,有了功名的人不交税不纳粮,其亲戚朋友争相投现,就是把田亩财产都划到他们名下,都不用交税不用纳粮了,而国家却要在本已入不敷出的财政来养九边的兵马去抗击后金,要发俸禄养活越来越多的官员。大明朝从洪武年到现在,人口增加数倍,赋税却收不到原来的两成,原因就是官员士绅们多了,国家财富十分之九集中到了官僚士绅,和各地藩王,大商人的手里,而需要交纳赋税的自耕农,掌握的田产只有百分之十,并且仍然在越来越少,越来越穷,频繁不断的天灾本来就是种地生活艰难,往往是有种没有收获,有些地方甚至不够种子,大灾之后只好卖儿卖女,失去土地加入到了流民之中,刚刚买到的卫氏兄弟就是。陕西、延绥大旱灾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才有了十多年后的李自成“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呼万应的聚众百万打到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便宜了满清异族来统治中原大地。

可是,自己知道了又能怎样?要改变这些就要和全天下的富人阶级来做对,能够立即改变国策来一个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吗?要知道满清的雍正皇帝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如此了得的皇帝,勤奋十多年,临了累死都没有搞彻底。而现在的大明已经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再有十多年就要沉船了,自己也会在十七年后,等着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北京城时,再走到景山公园去找那棵歪脖树吊死吗?

00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