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阁 > 科幻网游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090章 意外的惊喜

第1090章意外的惊喜

“陛下请看!这是臣等在莫桑比克收集的一些物品。”王夫之拿出带入宫中的几件东西呈上,一旁的卢九德上前取过,略微查看了下后双手捧着送到了朱慎锥的面前。

朱慎锥仔细看着,这几件东西仅仅只是不怎么起眼的破瓷片和一些杂物,下意识拿起一片瓷片看着,当他看清瓷片的另一面时不由得轻咦了一声,因为在上面不仅有着汉字,还有着永乐的年号。

“还真是永乐的瓷器。”朱慎锥笑道,不过他又道:“仅仅几片瓷片也算不得什么,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同时也肩负着贸易之责,随船携带了大量货物,其中就有不少瓷器,这些货物沿路出售后被西方商人一路向西贩卖,部分流落到当地也是有可能的。”

“陛下,臣还有其他证据!”王夫之当即道,他仔细把自己当初是怎么发现这些瓷片,又是怎么和郑鸿逵等人让对方带自己回部落,然后去部落询问情况,察觉到这个部落和当地的其他部落的不同,不仅是容貌还是生活习惯,甚至连居住的房子造型等等都有着大明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这个部落附近发现了一片墓地,墓地虽时代久远,但依旧能看出大明传统墓地的模样。而且还有一件物品更能证明,这就是他们在墓地无意发现的一枚当年郑和船队所属军官的腰牌。

这时候朱慎锥才留意到那堆破瓷片中的确有一枚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金属牌子,他刚才也没细看,现在再拿起来仔细瞧着,当依稀分辨出上面的字迹后,朱慎锥的表情顿时就凝重了起来。

假如仅仅只是些破瓷片,的确不能证明什么,就如同朱慎锥所说,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带了大量货物,其中就有数量巨大的瓷器。莫桑比克虽在非洲,但离着中东并不远,而郑和船队记录中的确抵达过红海,这么算起来在红海出售的瓷器被西方商人携带途径非洲前往欧罗巴的路上遗留些破损的在当地很是正常。

但现在有了这个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枚腰牌可是军中之物,是大明军方低级军官的身份证明,完全可以代表所持有人的身份。这种身份证明古来就有之,直到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军中还在沿用。比如现代军队中所携带的士兵牌等等道理是一样的,这枚腰牌的出现绝对可以证明当年郑和船队的确有人沦落在了莫桑比克,并且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最终渐渐老去被埋葬了这片土地上。

而王夫之所提及的这个部落的面貌和生活习惯等等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哪怕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先进的dna检测手段,仅凭这些佐证基本可以证明这个部落应该是郑和船队的后人了。

“没想到两百多年过去,居然会有当年郑和船队后人存在,我大明的子民如此流落海外……。”抚摸着手上这枚腰牌,朱慎锥不由得感慨道。

而在他的身边,太子和宋王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他们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现,看着摆在面前的那些瓷片,还有被朱慎锥握在手里的那枚腰牌,心中极为惊讶。

“父皇,儿臣以为既然有这枚腰牌,应当核查一下腰牌的主人究竟是谁。这不仅是我大明子民,更是我大明军中的胞泽,如能查实腰牌归谁所有,就算无法把葬在当地的遗骸运回大明,令其魂归故里,也能让人得知先辈事迹,令后人宽慰缅怀了。”

太子突然开口说的这番话让朱慎锥微微颔首,太子说的没错,腰牌的主人是大明的子民,更是大明的军士。当年不远万里跟随郑和出海,却再也没有归来,尸骸流落海外,无法魂归故里,而今就留下了这枚腰牌。

作为大明的皇帝,虽拥有这个天下,但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说的好,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辈的功绩不能如此被埋没,而应该妥善处置。何况如今大明已开始着手走向海洋了,海洋才是未来大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时候,这枚腰牌和腰牌后面所代表的人物包括背后的故事是值得宣传的,如果这件事做好了对于之后的海洋政策包括对大明军方的忠诚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太子说的有理,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一定要好好查实,寻其后人,妥善安置,以慰我大明先烈英灵!”

“是!”太子应了声,郑重从朱慎锥手中接过这枚腰牌。

把腰牌给了太子,这件事也让太子去做,但最终能不能查到腰牌持有人的真正身份朱慎锥却不看好。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当年的人早就化成了黄土,而大明官方这边的记录也不可能遗留下来,更难核查这些两百年前的往事。

何况在正德年间,一场蹊跷的大火烧掉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包括郑和精心绘制的航海图。这场大火究竟是意外还是人为的,这件事已说不清了,而随着这场大火之后,许多一手资料早就遗失,再加上近百年来大明军中名册的混乱,要核查这些根本不太可能。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态度,太子既然提出这个建议也证明了太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要一个答案其实并不算难,按照腰牌上的文字划定一个大致范围,然后再由当地的卫所圈定几户军户作为其后人也是一个办法。虽然很难证明最终是否腰牌主人的亲属,可要的不是百分百的真相,仅仅只是一个答案而已。

而且知子莫若父,在太子主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朱慎锥就明白了太子的想法,太子所想的和他基本一致,是要利用这枚腰牌做些文章,从而拉拢军方,鼓舞士气,并且向天下展现朱家皇室的态度罢了。对于这点,朱慎锥怎么会不支持呢?

听到皇帝和太子的对话,王夫之和郑鸿逵却不知道他们心中所想,而为之感动万分。两人站起身来,连口称赞陛下和太子的仁德,而此时在一旁的宋王朱敏澄却是若有所思,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说完了莫桑比克的意外发现,王夫之继续讲述之后他们一路向西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折返向北,最终抵达欧罗巴的经历。

王夫之告诉朱慎锥,他们抵达欧罗巴的第一站是葡萄牙王国的里斯本,在里斯本他们受到了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的热情招待,并且若昂四世在接见他们的时候提出了愿意和大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意图。

对此王夫之按照若昂四世在出使前的交代回复了对方,但后续的正式建交还需要葡萄牙王国派遣正式的使者前来大明才行。对于这点若昂四世也给出了答复,这一次跟着查理二世一起来大明的卡塔里娜公主实际上也肩负着这个使命。

对了,正是因为在葡萄牙的时候,王夫之他们认识了查理二世,也因为查理二世的请求这才有后来他们夫妻跟随使团在欧罗巴游历并且来到大明的情况发生。

而在离开葡萄牙后,他们途径了西班牙、法兰西和德意志地区,最终抵达了波兰王国,在波兰王国见到了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圆满完成了外交任务,随后继续前往瑞典王国,同样在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女王和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的热情招待下同对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合作。

说着这些,王夫之把早就准备好的双方协议递送了上去,朱慎锥接过后细看,协议一共有四份,两份是波兰王国和瑞典王国同大明帝国的外交建交文书,使用了中文、法文和拉丁语进行书写,上面盖有两国王室的印章和一连串里胡哨的拉丁文签名。

此外,还有两国同大明帝国的商务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约定两国在正常外交基础上进行商务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海贸、民间交流等,还包括文化、科技和技术上的合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因为敏感性太强,协议中仅仅提及一些框架,具体方面还需要后期进行完善。

除去这四份协议外,葡萄牙方面卡塔里娜公主带来了葡萄牙的国书,后续会专门再派使者前来大明,这是后话了。

至于其他国家,虽然王夫之在途径的时候也进行了一番沟通,但没有正式进行外交谈判,仅仅限于一些商业方面的合作构想,未来是否能正式建交和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合作暂时还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王夫之和郑鸿逵圆满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并带回来了这些好消息,这让朱慎锥很是高兴。尤其是在送上协议之后,王夫之还取出了一本厚厚的册子给皇帝御览,朱慎锥翻阅后惊喜的发现这本册子居然是王夫之这一路的详细记载。

这本被王夫之起名为《西行漫笔的册子不仅记录了他一行的所见所闻,更记录了欧罗巴诸国的许多具体情况,包括欧罗巴诸国的形势,王室之间的矛盾,各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此外王夫之还在其中写了不少他的感悟和判断,可以说相比其他东西,这本册子才是最重要的收获。

一直以来,大明作为中央帝国在世界的格局举足轻重,而永乐年间的郑和舰队也正式拉开了这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如果大明当时能够坚持永乐年间的政策,继续朝着海洋发展的话,哪里有欧罗巴诸国借着大航海时代而兴起的可能呢?但在永乐之后,仁宗到宣宗时期,大明的航海行动仅仅只维持了三次,而这三次也是大明大规模探索海洋的余辉了。

等到宣德八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后,随着郑和的去世和宣德十年皇帝因病驾崩后,大明的航海行动戛然而止,不能不说可惜。

(本章完)

第1090章意外的惊喜

“陛下请看!这是臣等在莫桑比克收集的一些物品。”王夫之拿出带入宫中的几件东西呈上,一旁的卢九德上前取过,略微查看了下后双手捧着送到了朱慎锥的面前。

朱慎锥仔细看着,这几件东西仅仅只是不怎么起眼的破瓷片和一些杂物,下意识拿起一片瓷片看着,当他看清瓷片的另一面时不由得轻咦了一声,因为在上面不仅有着汉字,还有着永乐的年号。

“还真是永乐的瓷器。”朱慎锥笑道,不过他又道:“仅仅几片瓷片也算不得什么,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同时也肩负着贸易之责,随船携带了大量货物,其中就有不少瓷器,这些货物沿路出售后被西方商人一路向西贩卖,部分流落到当地也是有可能的。”

“陛下,臣还有其他证据!”王夫之当即道,他仔细把自己当初是怎么发现这些瓷片,又是怎么和郑鸿逵等人让对方带自己回部落,然后去部落询问情况,察觉到这个部落和当地的其他部落的不同,不仅是容貌还是生活习惯,甚至连居住的房子造型等等都有着大明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这个部落附近发现了一片墓地,墓地虽时代久远,但依旧能看出大明传统墓地的模样。而且还有一件物品更能证明,这就是他们在墓地无意发现的一枚当年郑和船队所属军官的腰牌。

这时候朱慎锥才留意到那堆破瓷片中的确有一枚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金属牌子,他刚才也没细看,现在再拿起来仔细瞧着,当依稀分辨出上面的字迹后,朱慎锥的表情顿时就凝重了起来。

假如仅仅只是些破瓷片,的确不能证明什么,就如同朱慎锥所说,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带了大量货物,其中就有数量巨大的瓷器。莫桑比克虽在非洲,但离着中东并不远,而郑和船队记录中的确抵达过红海,这么算起来在红海出售的瓷器被西方商人携带途径非洲前往欧罗巴的路上遗留些破损的在当地很是正常。

但现在有了这个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枚腰牌可是军中之物,是大明军方低级军官的身份证明,完全可以代表所持有人的身份。这种身份证明古来就有之,直到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军中还在沿用。比如现代军队中所携带的士兵牌等等道理是一样的,这枚腰牌的出现绝对可以证明当年郑和船队的确有人沦落在了莫桑比克,并且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最终渐渐老去被埋葬了这片土地上。

而王夫之所提及的这个部落的面貌和生活习惯等等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哪怕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先进的dna检测手段,仅凭这些佐证基本可以证明这个部落应该是郑和船队的后人了。

“没想到两百多年过去,居然会有当年郑和船队后人存在,我大明的子民如此流落海外……。”抚摸着手上这枚腰牌,朱慎锥不由得感慨道。

而在他的身边,太子和宋王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他们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现,看着摆在面前的那些瓷片,还有被朱慎锥握在手里的那枚腰牌,心中极为惊讶。

“父皇,儿臣以为既然有这枚腰牌,应当核查一下腰牌的主人究竟是谁。这不仅是我大明子民,更是我大明军中的胞泽,如能查实腰牌归谁所有,就算无法把葬在当地的遗骸运回大明,令其魂归故里,也能让人得知先辈事迹,令后人宽慰缅怀了。”

太子突然开口说的这番话让朱慎锥微微颔首,太子说的没错,腰牌的主人是大明的子民,更是大明的军士。当年不远万里跟随郑和出海,却再也没有归来,尸骸流落海外,无法魂归故里,而今就留下了这枚腰牌。

作为大明的皇帝,虽拥有这个天下,但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说的好,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辈的功绩不能如此被埋没,而应该妥善处置。何况如今大明已开始着手走向海洋了,海洋才是未来大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时候,这枚腰牌和腰牌后面所代表的人物包括背后的故事是值得宣传的,如果这件事做好了对于之后的海洋政策包括对大明军方的忠诚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太子说的有理,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一定要好好查实,寻其后人,妥善安置,以慰我大明先烈英灵!”

“是!”太子应了声,郑重从朱慎锥手中接过这枚腰牌。

把腰牌给了太子,这件事也让太子去做,但最终能不能查到腰牌持有人的真正身份朱慎锥却不看好。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当年的人早就化成了黄土,而大明官方这边的记录也不可能遗留下来,更难核查这些两百年前的往事。

何况在正德年间,一场蹊跷的大火烧掉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包括郑和精心绘制的航海图。这场大火究竟是意外还是人为的,这件事已说不清了,而随着这场大火之后,许多一手资料早就遗失,再加上近百年来大明军中名册的混乱,要核查这些根本不太可能。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态度,太子既然提出这个建议也证明了太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要一个答案其实并不算难,按照腰牌上的文字划定一个大致范围,然后再由当地的卫所圈定几户军户作为其后人也是一个办法。虽然很难证明最终是否腰牌主人的亲属,可要的不是百分百的真相,仅仅只是一个答案而已。

而且知子莫若父,在太子主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朱慎锥就明白了太子的想法,太子所想的和他基本一致,是要利用这枚腰牌做些文章,从而拉拢军方,鼓舞士气,并且向天下展现朱家皇室的态度罢了。对于这点,朱慎锥怎么会不支持呢?

听到皇帝和太子的对话,王夫之和郑鸿逵却不知道他们心中所想,而为之感动万分。两人站起身来,连口称赞陛下和太子的仁德,而此时在一旁的宋王朱敏澄却是若有所思,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说完了莫桑比克的意外发现,王夫之继续讲述之后他们一路向西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折返向北,最终抵达欧罗巴的经历。

王夫之告诉朱慎锥,他们抵达欧罗巴的第一站是葡萄牙王国的里斯本,在里斯本他们受到了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的热情招待,并且若昂四世在接见他们的时候提出了愿意和大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意图。

对此王夫之按照若昂四世在出使前的交代回复了对方,但后续的正式建交还需要葡萄牙王国派遣正式的使者前来大明才行。对于这点若昂四世也给出了答复,这一次跟着查理二世一起来大明的卡塔里娜公主实际上也肩负着这个使命。

对了,正是因为在葡萄牙的时候,王夫之他们认识了查理二世,也因为查理二世的请求这才有后来他们夫妻跟随使团在欧罗巴游历并且来到大明的情况发生。

而在离开葡萄牙后,他们途径了西班牙、法兰西和德意志地区,最终抵达了波兰王国,在波兰王国见到了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圆满完成了外交任务,随后继续前往瑞典王国,同样在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女王和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的热情招待下同对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合作。

说着这些,王夫之把早就准备好的双方协议递送了上去,朱慎锥接过后细看,协议一共有四份,两份是波兰王国和瑞典王国同大明帝国的外交建交文书,使用了中文、法文和拉丁语进行书写,上面盖有两国王室的印章和一连串里胡哨的拉丁文签名。

此外,还有两国同大明帝国的商务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约定两国在正常外交基础上进行商务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海贸、民间交流等,还包括文化、科技和技术上的合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因为敏感性太强,协议中仅仅提及一些框架,具体方面还需要后期进行完善。

除去这四份协议外,葡萄牙方面卡塔里娜公主带来了葡萄牙的国书,后续会专门再派使者前来大明,这是后话了。

至于其他国家,虽然王夫之在途径的时候也进行了一番沟通,但没有正式进行外交谈判,仅仅限于一些商业方面的合作构想,未来是否能正式建交和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合作暂时还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王夫之和郑鸿逵圆满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并带回来了这些好消息,这让朱慎锥很是高兴。尤其是在送上协议之后,王夫之还取出了一本厚厚的册子给皇帝御览,朱慎锥翻阅后惊喜的发现这本册子居然是王夫之这一路的详细记载。

这本被王夫之起名为《西行漫笔的册子不仅记录了他一行的所见所闻,更记录了欧罗巴诸国的许多具体情况,包括欧罗巴诸国的形势,王室之间的矛盾,各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此外王夫之还在其中写了不少他的感悟和判断,可以说相比其他东西,这本册子才是最重要的收获。

一直以来,大明作为中央帝国在世界的格局举足轻重,而永乐年间的郑和舰队也正式拉开了这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如果大明当时能够坚持永乐年间的政策,继续朝着海洋发展的话,哪里有欧罗巴诸国借着大航海时代而兴起的可能呢?但在永乐之后,仁宗到宣宗时期,大明的航海行动仅仅只维持了三次,而这三次也是大明大规模探索海洋的余辉了。

等到宣德八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后,随着郑和的去世和宣德十年皇帝因病驾崩后,大明的航海行动戛然而止,不能不说可惜。

(本章完)